关于作者
约翰·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时值南北战争后的重建时期,美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展开了改革,文化教育上大力向德国学习,杜威的哲学理论受“真理需要经受实效检验的假定”思潮的洗礼而建树起来。
西方称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
重要论点
非形式的教育—学校的兴起—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民主社会是什么?民主教育是什么?
衡量社会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民主社会有很多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互赖互爱、自由交往、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扩大胸襟、思想自由、促使新观念涌现,从而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推动历史进步。
同时民主社会通过互相交流、冲破种族和阶级的隔阂谋求人类事业和社会制度的刷新。
这种民主社会离不开民主教育。不可垄断教育,要通过教育使得人们发挥各自的才能。
近世的民主社会并非人们有意识的努力所产生的,而是科学、产业、贸易等发达的结果,以后为了进入最高境界,需要人们缜密考虑和科学安排去完成。
理想的民主主义国家应当充分利用人们不同的才能共同促使社会迈进,绝不该以天赋为理由造成阶级鸿沟。
反对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一面宣扬教育解放天性一面认为社会是完全阴暗丑恶的,这是走入极端的乌托邦。
19世纪普鲁士兴起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的社会效能逐渐被篡改为国家狭隘的要求。人们既要爱国,但也要破除国界,谋求人类的进步(民主主义理想的高度要大于国家主义教育)
把劳动和教育对立起来、理论知识和实用知识对立起来、实用学科和人文学科对立起来……众多偏执之见都是旧社会的糟粕。
杜威是以教育代革命的理想的鼓吹者。
教育是什么?学校应怎样?
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
儿童中心论: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而不是教师/教材。
较长的儿童生长时期蕴藏着使他们进行比较复杂而高深的学习的可贵潜能。
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的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而讯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学校即社会”:以参加现实生活为媒介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兴趣盎然又活学活用。不同于成人社会:简化、经过组织而条理化、经过过滤和优选、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生长和生活永无止境,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矛盾?”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算不算目的?)
教学论
崇信生物进化论,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个体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而得到发展的,”思维起源于疑难“,真理和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从做中学“。
设计教学法:
- 安排真实的情景;
- 在情景中有刺激思维的课题;
- 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
- 要从活动中去验证假定;
- 根据验证成果得出结论。
学校要”安排种种作业,如园艺、纺织……把基本的人类事务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
(或有批判其反对教条主义却陷入了经验主义)
行和知是良好的伴侣
道德教育论
教学论以实用主义真理为基础,德育论则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作为基础,提倡由活动中培育儿童的道德品质
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
杜威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三者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
影响和评价
在美国长期遇到对立面,以贝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派和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派,注重文化遗产和永恒真理的教育价值,反对杜威的主张。
二战后杜威的教育理论遭到更严厉的批判: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认为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呼吁通过教育改造培养高标准人才,可惜操之过急,60年代,杜威再次受到肯定。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受美国肯定,德国、法国、英国、苏联都有拥趸者,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来我国,传播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陈鹤琴提倡活教育,晏阳初推广平民教育,都收到杜威的启发。
主要问题:
- 其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实质在向资本主义社会妥协: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制度,不动摇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而大谈群众共享福利是乌托邦,要打破国界、友好交往更需彻底消除形成阶级压迫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杜威论民主社会力言泯除阶对立和民族矛盾,强调社会成员共享福利、破除国家界限,认为民主的理想不能以暴力实现,而应通过教育代替革命,是谋求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妥协,二者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 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的理论不适用于高级阶段、高深层次的教育;
- ”教育无目的“和教育使儿童社会化矛盾;
- ”从做中学“的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度。
总之,杜威的教育理论是进步的,但也存在可议的观点,我们应该审慎地分析和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