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定义
社会角度: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教育概念的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陶冶、规范、 限制和影响,把“教育”看成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个体角度: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综合: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三要素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 “教育影响”。
教育者: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 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历史发展
起源
神话起源说:宗教,人皈依神、顺从天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养育类行为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遗传性的而不是获得性的)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苏联的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生产工具已经从新旧石器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并成为主导性或支柱性的产业;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之外,还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原始的无差别的平等转变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关系;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中国等。
-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古埃及最早,我国商代,劳动人民基本被排除在外)
-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生产工具从手工的金属工具转变为大机器; 第二产业一掘、制造、加工等开始形成,并构成主导性或支柱性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在资本的驱使下,各种市场不断扩大和扩张;社会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农业社会的专制模式走向现代的民主模式;社会关系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个性之间的交往关系;日益健全的法律与道德或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
-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人文关怀、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市场化)
-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 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
没形成系统认识,停留在经验和习俗,《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创立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 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
-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也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英国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归纳法,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学科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泛智教育”
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要成为一种学业”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反封建
发展
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 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状况
-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 ,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的价值
- 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的概述
定义
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特性
- 客观性:不是主观臆想的,是由教育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只有教育本质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才能引发教育功能的变化
- 社会性: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为前提的。教育首先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在社会制约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
- 多样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对教育认识的不同,故教育功能的重点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 整体性:教育功能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还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系统的整体联动
- 条件性
类型
-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 本体功能与派生功能: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的派生功能
-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期待,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之相符合的功能,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这部分功能既是教育的期待,也具有显著的外部表现。隐性功能是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教师 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社会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都属于教育的隐性功能
- 保守功能与超越功能: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继性,表现出教育重复、封闭、保守的一面;超越功能是指通过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价值表现在:引导方向、提升速度、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唤醒个体生命的自觉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表现:
- 个体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意识、个体行为、角色和职业
- 个体个性化。学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性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 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 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表现:
- 政治功能。具体表现: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推进社会走向民主
- 经济功能。具体表现:教育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文化功能。具体表现: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造
- 其他社会发展功能。具体表现:人口功能(质量、数量、结构)、生态功能、社会成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 遵循教育发展的社会规律
- 正确地把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张力
- 正确地处理教育功能间的关系
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教育功能的形成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它的起点来自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期待和要求,终点是教育结果的出现。它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即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和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其形成的路线可简单地表示如下:
教育功能的释放不同于发生在教育活动之中的教育功能的形成,它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通过教育功能的结果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目的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 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